生殖系統疾病會影響陰道微生態菌群和胚胎著床嗎?

如果人體是個動態平衡的生理環境,那與女性生殖系統健康習習相關的陰道微生物群,是否也會在不同的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發生時,展現出不同的陰道微生物群特徵?而這些不同的特徵又是否和試管嬰兒的胚胎著床率有著相關性呢?
2022-10-13
作者 送子鳥生殖中心

陰道微生物群影響著女性生殖系統的健康狀態,臨床發現,生殖道受到感染時容易引發生殖系統發炎症狀並造成生殖系統慢性傷害,甚至可能降低受孕力與造成反覆性著床失敗

2020 年台灣生殖醫學會年會 (Taiwanese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TSRM) 的其中一個研究團隊在 2018 到 2019 年間,蒐集了 100 位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婦女在取卵、胚胎植入、與確認已懷孕時的陰道細菌樣本,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 (NGS) 檢測樣本中細菌的種類與比例,同時記錄每位婦女的生理狀況、是否有生殖系統疾病史,以及試管嬰兒療程後續結果,分享研究成果如下:

  1. 研究團隊發現,當這些試管嬰兒療程中的女性患有不同的生殖系統疾病時 (包括子宮內膜炎、多囊性卵巢、子宮肌瘤、瘜肉、子宮腺肌症及卵巢囊腫),他們的陰道細菌樣本也會觀察到不同的陰道微生物群特徵,但有些疾病情況下所表現的陰道微生物群特徵和未患病者的特徵是相似的。在所有樣本中,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是占有比例最高的菌種,佔 68%-82%。       
  2. 無論是否患有生殖系統疾病,懷孕中女性的陰道微生物多樣性都比未懷孕女性低,此發現或許可作為預測婦女是否懷孕的項目之一。
  3. 研究團隊隨機選取 50 位沒有罹患疾病的婦女,以及 34 位已知罹患子宮內膜瘜肉的婦女,利用從她們所採集樣本中數量占前 10 名的細菌類群來預測後續試管嬰兒的結果,結果以 73% 準確性,預測了 50 位未罹患疾病婦女成功懷孕,而以 70% 的準確性,預測了 34 位罹患子宮內膜瘜肉婦女成功懷孕。(如下圖)

由此可知,陰道微生物群的特徵或許可以用來預測試管嬰兒療程婦女的懷孕結果,研究團隊期盼未來除了對婦女進行臨床諮詢及樣本採集外,能以基因表現圖譜 (16S r-RNA gene profiling) 建立 AI 模型判讀樣本,預估陰道微生物群對試管嬰兒療程的影響,並進一步對治療方針做出建議。

目前在送子鳥進行試管嬰兒的客戶,會在植入前進行三合一內診檢查,包含子宮頸細菌培養、披衣菌 DNA 檢測及人類乳突病毒 DNA 檢測與分型,目的即希望能及早發現與治療感染狀況。隨著分子醫學的進步,目前更有子宮內菌叢檢測 (EMMA) 以及感染性慢性子宮內膜炎檢測 (ALICE) 兩種基因檢測技術協助臨床醫師掌握子宮著床環境的微生物狀態,針對菌叢的比例的失衡以及感染進行更精準的乳酸菌補充或抗生素治療,讓珍貴的胚胎有更理想的著床環境。

參考資料:
2020台灣生殖醫學年會/婦女生理狀況及疾病對陰道微生物群特徵及其對胚胎著床與否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基因體醫學中心

*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

評論

Adora
Adora
  1. 陰道內的微生物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乳酸桿菌能分泌乳酸來維持陰道酸鹼值,是陰道最主要的菌叢之一。乳酸桿菌會附著在陰道的上皮細胞阻擋其他壞菌的生長,避免感染導致發炎。文中第二點提到有懷孕的組別中陰道微生物多樣性較低,那就代表乳酸桿菌比例較高,其他壞菌比例較低,是屬於較健康的生殖環境。
  2. 16S rRNA 序列具有高度保留區及變異區,被認為是最適合用來細菌系統發育和分類鑑定的指標。過去檢測是否有壞菌感染會使用培養皿進行培養的方法,但後來被證實有一部分的菌種是沒辦法人工培養以至於無法投予相對應的藥物,造成患者重複性著床失敗甚至流產,而文中提到次世代定序細菌的16S rRNA 是目前較常使用的方法。
  3. 除了陰道的菌叢以外,子宮內膜的環境也是胚胎是否著床的關鍵,過去研究顯示重複性著床失敗的患者中就有約 66% 的人患有慢性子宮內膜炎,院內使用子宮內菌叢檢測 (EMMA) 以及感染性慢性子宮內膜炎檢測 (ALICE) 兩種基因檢測來排除子宮內膜發炎或是判斷乳酸桿菌是否充足,目前已有130多位客戶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約有 79% 客戶的子宮環境是不利於懷孕的,報告中會針對菌叢結果給予建議的處置,例如:使用抗生素、補充益生菌等,個人化打造一個舒適且適合胚胎著床的房間。

參考資料:https://www.prolekare.cz/en/journals/czech-gynaecology/2018-5-12/vaginal-microbiome-107331

https://www.cd-genomics.com/blog/16s-rrna-one-of-the-most-important-rr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