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不知的新型破卵針

破卵針目前在臨床上常見運用的有傳統型rHCG及新型Decapeptyl,兩款破卵針主要的運作方式不同,而造成後續應用在不同狀況的病患身上。
2011-04-11
作者 送子鳥生殖中心

「王醫師,聽說有一種新的破卵針很神奇,可以讓打排卵針的痛苦消失,我們夫妻可不可以嘗試看看?」原來2011年台北某家醫學中心發表一種改良的新型破卵針,號稱不僅可以提高取卵數量及懷孕率,更可以大大降低因排卵針產生的副作用,讓卵巢過度刺激的現象趨近於零,讓許多正在努力求子的不孕夫妻趨之若鶩,紛紛至門診詢問是否能夠接受這種新療法。然而,這種破卵針真如媒體所說的那麼好?是否每個人都適用?人工受孕能否使用?正在求子路上奮鬥的夫妻不能不知此種新型破卵針。

破卵針的研究應用及演變

1978年首位試管嬰兒誕生以來,人工生殖科技就此蓬勃發展。排卵針發展至今,從原始的人類尿液提煉到現今的基因重組,其目的除了是降低打針疼痛指數、加強排卵效果、改善卵子品質、進而增加懷孕率外,另一個主要的目標是能夠減少排卵針所產生的副作用,甚至是併發症,也就是所謂「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的威脅。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產生的機轉,目前形成的確實原因尚未完全明瞭,只知道經過排卵針的刺激後,尤其是最後關鍵的破卵針注射後,導致體內產生了第二型血管收縮素(angiotensin II),使得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造成血管內水分、白蛋白及電解質滲出血管外,流向胸腔或腹腔,因而形成腹水或胸腔積水等症狀出現,甚至產生血液濃縮而增加腦中風的風險。

早在90年代,許多專家開始注意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傳統以人類絨毛膜激素(HCG)為成分的破卵針,所產生過度刺激的影響;但鑑於當時只有所謂的長療程方式,似乎沒有可以取代的針劑。直到短療程的方法出現,之前用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傳統成療程的針劑「腦下腺垂體促進劑」(如:柳菩林、Decapeptyl…等),可以用來替代傳統破卵針,這就成了所謂的新型破卵針。由於腦下腺垂體促進劑可以促使腦下腺垂體分泌黃體化激素(LH),因此具有與傳統破卵針的效果,卻不會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的副作用。

然而經過十年的研究發現,此種破卵針產生的懷孕率卻明顯下降,或是流產機會增加。2005年德國Dr. Kolibianakis做了一項調查,流產率高達66%。2005年丹麥學者Dr. humaidan則發現,這種破卵針治療的臨床懷孕率只有6%,傳統破卵針的懷孕率有36%,兩者差距甚大;而2009年這位學者修改了之前黃體期的治療,結果懷孕率可以提高至33%,與傳統破卵針治療的懷孕率相似。

傳統破卵針可以調節子宮內著床因子;新型破卵針卵子品質較優且無卵巢過度刺激

最主要有這麼明顯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傳統破卵針成分-人類絨毛膜激素(HCG),注射後可以在體內維持7-10天,不僅可以增加黃體功能,更可以調節子宮內著床因子,增加胚胎著床的機率;而新型破卵針卻無法提供這些功能,因此造成著床機率降低,或是著床後流產的機率上升;不過從取出的卵子來觀察,注射腦下腺垂體促進劑為破卵針的卵子,成熟度較高,品質較優;雖然懷孕率較低,但最重要的是所有治療病患,沒有一個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的現象,因此如果適當使用此種破卵針,大大改善病人注射排卵針的不適,甚至可以增加懷孕的機會。

傳統破卵針及新型破卵針分別使用於特定族群

目前大家對於這種腦下腺垂體促進劑作為破卵針,比較考慮使用在多囊性卵巢病患的治療上。由於多囊性卵巢的患者往往是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的高危險群,使用此種破卵針較為安全,而且應將當週期形成的胚胎冷凍不植入,等至日後再解凍植入,如此的懷孕率才會比較高。此外如果是捐贈卵子者,也可以考慮以此方式進行。因為捐贈卵子的女性通常年紀較輕、卵子較多,因此容易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的可能;況且胚胎形成後植入受贈者子宮,不會受此種破卵針的影響,因此懷孕機會較高。由於人工受孕治療中,黃體功能補充較為不足,因此比較不適用此種破卵針。

不孕的治療確實帶給許多婦女極大的身體及心理的壓力,尤其面對排卵針刺激所產生的作用,的確讓身體健康受到威脅。如何讓接受治療的過程與結果,減少對於身體的影響,又可以快樂地有所成就,這正是目前醫學致力追求的方向。這種老藥新用的方式不僅可以減少排卵針的併發症,使用得宜又可以增加懷孕率,符合求孕的最高境界-「愉快」及「盡快」兩快目標!

*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