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周丹薇事件」看排卵藥物的安全性?

無論是正反兩面的意見,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顯示,「越早懷孕」及「哺餵母乳」,才能保護身體乳房,以減少罹患乳癌的機會。
2010-09-17
作者 送子鳥生殖中心

這一陣子,門診病患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王醫師,打排卵針,是不是真的比較容易得乳癌?」原來近日來媒體報導了一個藝人新聞事件,用了一個聳動的標題 ---「『爲生子搏命』,周丹薇傳罹乳癌」,為了拼生子,過度施打排卵針導致內分泌失調,罹患乳癌零期。頓時正在或準備接受不孕治療的夫妻,心裡面產生了疑惑與恐懼,對於未來的治療遲疑不決。相信這個問題短時間內一定會造成民眾間的疑慮與恐慌,也會讓醫界重新正視存來已久的議題。

自從1960年代發展出口服排卵藥至今,排卵藥物已經有50年的歷史。不僅在臨床上可以調節女性體內賀爾蒙,用以調整經期,也造就無數不孕夫妻「做人」成功;尤其是1978年全球第一例試管嬰兒治療成功後,各大藥廠不斷研發排卵針劑,不只是要讓醫師催出更多、更好的卵子,也減少病人打針的痛苦與不便,所以發展至今,已經越來越精細,越來越人性化。然而,經過了這五十個年頭,一直不斷有人提出排卵藥物的副作用及安全性的問題,雖然經過了正反兩面的激辯,最終仍因疾病與藥物之相關性,無法從實證醫學的方式而得到結論,因此此種爭論在現今仍舊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這種爭論無法解決的原因,主要在於乳癌的發生是多因子的,除了已經確認的致癌基因BRCA-1及BRCA-2外,不僅與內生性的賀爾蒙有關,外來的賀爾蒙也同樣具有重要的角色。很多研究也許是樣本數無法擴大,或是無法控制單一因素來作危險因子分析,造成研究排卵藥物與乳癌之間相關性的準確度不夠,因此便無法作出一個具有公信力的結論。

目前全世界作了最完整的研究,就屬在2004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作了一份研究調查的規模最大。在1965年至1988年間,從美國五大城市---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底特律及舊金山,最多病患的醫院所作的病患問卷及病歷調查,總共有一萬兩千多名病患曾經接受不孕藥物的治療,扣除無法持續追蹤或是病歷記載不全後,共有八千多名病患進入研究範圍內,其中292位發現有乳癌的現象。從這些資料統計的結果來看,數據顯示整體上,無論是口服排卵藥或是排卵針劑,並沒有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但追蹤超過20年以上病患中,似乎口服排卵藥這組病患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不過作者提出的解釋認為,病患數量太少,在統計學上不能代表結論,因此需要再持續長期追蹤之後,才能確認結果。此外北歐丹麥學者Jensen等人,針對在1963至1998年35年間,曾經接受不孕症治療總共5萬4千多名的婦女,結果同樣發現整體上並沒有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

不過在之前已經討論過,醫界大多關注於排卵藥物對於卵巢癌的相關性。因為許多專家認為,排卵藥物是直接作用在卵巢,刺激卵巢排卵會增加卵巢過度做工,因此或許會增加罹患卵巢癌的機率。不過醫界咸認為:「第一、排卵藥物的使用在現階段安全性是足夠的,但仍需小心使用;第二、口服排卵藥不應長期使用。」至於對於乳房的影響,由於排卵藥物無論是口服或是注射的,主要是刺激體內產生雌激素;而目前醫學認知中,黃體素才是最主要致癌的關鍵,因此是否會增加乳癌罹患的機率,可能關聯性不大,但是仍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來獲得正確的結論。

然而無論是正反兩面的意見,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顯示,「越早懷孕」及「哺餵母乳」,才能保護身體乳房,以減少罹患乳癌的機會。任何事情都需要設定停損點,如果藉由生殖科技仍然無法順利懷孕,最終可以選擇兩種方式:一是放棄求子,甚至可以考慮領養;二是藉由捐卵或捐精的方式來懷孕。這樣才能盡早達成擁有小孩的心願,也能讓身體不至於長期受到大量藥物的影響,以確保健康。

*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